发布日期:2025-08-06 浏览次数:
免费USDT游戏,免费USDC游戏,免费链游,USDT小游戏,USDC平台,注册送虚拟币/盘点2025年最新免费USDT/USDC小游戏和链游平台,支持中文注册,无需实名认证,注册送币,边玩边赚,适合加密新手与老玩家!
8月1日,香港的稳定币政策就正式“公测”了,懂行得人都知道这里的门道有多深。以下内容都是假设,都是幻想。
假设,我们快进到数年后,基于(主要是美元和美债的)稳定币市场一切正常,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美元俱欢颜。
假设,无论是现存的USDC/USDT等头部玩家,还是江湖上陆续冒出来的迪拜金融园区美元稳定币、韩国明洞烧肉美元稳定币、肯尼亚咖啡美元稳定币还是尖沙咀肠粉美元稳定币,我们都默认大家有1:1的美元抵押物且没有任何老鼠仓和杠杆,且大家都互相承认对方的美元稳定币司法合规且流动性充足。
基于这样一个乐观的预期,有没有可能,今年上半年吸金(新增保费)近千亿港币的香港保险市场也可以接受稳定币结算?
目前已知的信息,申请稳定币牌照的最低“实缴资本”要求是2,500万港币(当然还有一些别的合规要求),这个金额可能还没有某一个高净值客户的首年保费多。对于净资产普遍在千亿以上,头部在万亿以上规模的险资,未来拿稳定币牌照是很合理的假设吧?
作为一个高净值客户,你已经不需要再提前跑一趟香港开什么银行卡了。当你人在香港的时候,直接从你加了信托架构的冷钱包,转稳定币到保险公司的合规收款地址就完成了保险的首年保费付费;
保险合同和未来的提领账户自动登记到链上,以后通过智能合约自动为你完成提领和理赔,或是在满足特定条件后,智能合约把收益再转回设给后代的信托地址里;
更不用说,现在要在银行忙活大半天的保费融资项目(借钱加杠杆买储蓄险保单),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因为这无非就是2020年defi就已经在做的事情。
作为一个刚需客户,你10年前买的香港重疾险的赔付只能打到香港银行卡里,但你现在可以FPS转账到一张支持稳定币的VISA卡上,再绑定微信支付,直接在国内医院进行大额付款,整个过程不超过五分钟,刷刷人脸就完成了,就算微信收点信用卡手续费,客户也是愿意的。
由于Crypto世界和传统金融市场已经开始不可逆地融合,保险公司被动投资的美股指数,已经在间接投资数字货币世界了,以后甚至港股指数和港股通都会有数字货币份额(如果某几家香港上市公司Crypto Treasury计划成功的话),别说香港或国际险资了,你的人民币社保医保的底层资产都将间接且被动地配置数字货币,哪怕只有0.00001%。
而且由于BTC和ETH过去的实际年化收益率名列前茅,平均年化更是惊人(由于初期的爆发式增长拉高了平均值)虽然过去的业绩不代表未来的业绩,但资管行业就是这样,在模拟的测试里,只要配置哪怕0.1%的BTC或ETH,这个回测跑出来的成绩将大大提高整个资产配置的收益率。所以未来分红险,由于参与了头部数字货币资产的配置,完成年化复利6.5%的乐观预期变得好像那么难了,努努力完成更高的收益率也不是不可能。
了解保险行业的都知道,保险公司本质是大数法则和长周期套利,未来潜在保费收入和所在市场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年轻劳动力人口比例很有关系,未来保险蓝海市场不出意外应该是非洲和南美,而这两个大陆的现有货币是最不稳定的,稳定币和保险都非常适合卖给他们。
好了,现在可以醒醒了,以上说的都不会在2025年马上发生。香港目前还是沙盒政策测试期,买方和卖方首先都得实名制,且目前是在一个小范围内的挑选了一些买方和卖方来做体验服玩家,再举个例子,目前香港稳定币的阶段,有点像讲了十几年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只是例子,不要生气)
做梦的人不止我一个,Balaji的幻想比我的还夸张,他已经快进到EverythingonChain,连智能门锁的开关也要上链,上次看到这样的论调还是2017年的华语币圈微信群。
港府动作谨慎,一步步来做沙盒测试当然是有必要的,因为风险是一直存在的,LUNA/UST的前车之鉴就不说了,本身资产上链这件事就会让普通用户直接面见黑客界最狠的人,而作为Gatekeeper的金融机构也有各种Fatfinger黑历史,一个小的疏忽就会有几十亿美金追不回来,用户根本搞不懂自己的钱是怎么没的。
但是,经过了数个周期,我知道风险和机遇都不会发生的那么顺理成章,未来没办法准确预测,却可以分布不均地感受。但是的但是,事实也一次次地证明悲观的人也许偶尔正确,但乐观的人最后登上了游艇,希望在香江的游艇上能看到各位先行者。
未来已来,USDT/USDC已经存在好几个数字货币的周期了,现在随着美国GENIUS法案的通过,香港稳定币沙盒测试的8月1日也要正式开启,日后会有更多公司也可以发行线上的货币了,虽然能发行不代表有人用,能发行也不代表能稳定。历史上没人用和不稳定(不能1:1美元)的情况都发生过。
目前很多人在聊的是RWA(RealWorldAsset)的落地,毕竟去年有的人微信名已经web3/NFT/元宇宙/RWA了,一个都不能少。RWA拆解一下就是原来在传统金融市场卖不出好价钱(甚至无人问津)的资产包(回忆一下电影《Big Short》里对次级贷的解释),现在将通过SPV和链上发行方转移到链上来交易(类似ADR中概股协议确认资产),卖给原来炒UST/LUNA和猴子头像的cryptodegens击鼓传花。而且按照次级贷的韵脚,上链以后可以抵押再抵押,混合再混合。
有些人把加密货币存在交易所,有些人存在钱包App,但真正“湖”的做法,是把币存到一个离线的、无法连网的设备里——这就叫冷钱包。一般是个USB大小的硬件,断网储存、物理隔离、黑客打不进去。唯一的问题是:你可能也找不到了。
举个例子:如果你死了(身份证明、心跳停止等数据触发),你的保单自动赔付到你老婆的链上钱包里。当然也可能发生这种事:如果地址写错了一个字母,那你的保单可能会自动赔给别人老婆。
如果说传统金融是“你要去找银行、排队、签合同”,那DeFi是“你直接和代码互动,一秒借款一秒还”。想借钱?用数字资产质押,几秒到账;想套利?刷算法对冲,几分钟一轮;想跑路?……咳,链上也能追溯,但前提是你真的懂这套游戏。当然,你懂和你以为你懂,是两回事。
某些企业把一部分公司现金(Treasury)换成了BTC或ETH,押注其长期升值。最有名的是Michael Saylor的Strategy(MSTR),他把企业的钱全部变成比特币,现在是全网最大的BTC公司户,他抵押股票和其他资产借钱来买BTC,目前随着BTC冲击12万美金,他是有不少浮盈的。如果未来香港有足够规模的上市公司这么做了,那就真的会发生恒生指数或港股通公司持仓BTC了,虽然听着像段子,但也不是不可能。
为长期主义者构建资产与人生的复利结构。我会写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资产配置策略与结构,Crypto和稳定币,一二级资本市场,创业公司、商业人物以及消费美学。